您的位置: 首页 >长者专区>县区动态>详细内容

宁县和盛镇全域无垃圾治理“三个结合”促常态

来源: 2018.05.04
字体:

32px

22px

18px

  • 12px
  • 14px
  • 16px
  • 18px
  • 20px
  • 22px
  • 24px
  • 26px
  • 28px
  • 30px
  • 32px
  • 34px
  • 36px
  • 38px
  • 40px
  • 42px
  • 44px
  • 46px
  • 48px
  • 50px

庆阳市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
工作简报

(总第 39 期)
庆阳市全域无垃圾治理
行动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 8 5 4

宁县和盛镇全域无垃圾治理“三个结合”促常态

和盛镇以美丽家园建设为契机,以阵地建设、宣传引导、设施建设、集中整治、机制建立为主要措施,以全民动员、全员参与、全域推进、全面治理为工作合力,全力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,积极探索,总结出具有和盛特色的“三个结合”,促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常态化。
规划定位 宣传引导 相结合 上下齐心共建美丽家园 按照“一年打基础,两年上台阶,三年促提升,四年保常态”的工作思路,对照省市县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要求,成立了和盛镇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领导小组,制定了《专项治理实施方案》,确定了总体目标任务,规划编制了全镇道路、污水处理、垃圾收集等设施建设作战图,分年度细化了整治任务及考核措施。先后采取“四进”措施(进村组、进农户、进校园、进机关)和五项活动(人人齐参与、党员在行动、小手拉大手、环境啄木鸟、我家最美丽),进一步强化宣传舆论氛围。举行了“全域无垃圾·全民大行动”万人签名活动,在全镇中小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,通过教育学生,影响家庭,带动社会,全面增强全民参与环境治理、建设美丽家园的意识,在公路沿线制作大型宣传版面7面,刷写宣传标语170多条,更新宣传版面11面,建立村级宣传长廊1.2公里,形成了清洁文明、爱护环境的浓厚宣传氛围。在全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,共有驻镇单位186名干部和2870名群众自发积极参与整治行动,有968家个体户和300个临时摊点,自觉清理店外商品及门前卫生,临时摊点划行归市,接受街区环境卫生管理,真正形成了干部带头干在前,群众参与齐动手的良好工作局面。
“建”和“管”相结合 不断完善设施配套。和盛镇注重在“建”字上做文章,在“管”字上下功夫,建管并治,全面优化发展环境。一是通过项目支撑、群众自筹,先后投资418.66万元建成和盛镇污水应急处理工程一处,解决了全镇生活污水处理问题;二是投资1112万元建成和盛镇标准化垃圾填埋场,投资50万元在和盛镇庙花村建成无公害化垃圾焚烧站,将全镇19个行政村划分为“上、下”两个片区,实现生活垃圾分区处理,彻底解决了全镇生活垃圾处理问题。三是积极争取项目,实施农村道路联网工程,新修水泥道路194公里、柏油道路8公里、砂石道路1.6公里,实现了全镇19个村主干道全硬化、全联通。四是配强环卫基础建设力量,组建镇区环卫队2个、村级保洁队19个,购置保洁服装157套,建成村级生活垃圾收集仓176个,配备手推车54个、垃圾清运电瓶车19辆、户外分类式垃圾桶5000多个,实现了户分类、组收集、村转运、镇处理的管理模式。
集中整治 机制建立 相结合 推动工作落实促长效。 和盛镇以美丽家园“五美”为目标,以“一点四线五区”为主战场,以集中整治为主抓手,采取整体部署,分区治理的方式,全面落实整治措施,取得较好成效。街区主要以两个环卫公司为主,采取“双六”机制(早6点集中清扫、清运垃圾,晚6点集中收集垃圾),将街区纳入规范化管理,并与个体商户签订门前三包六禁责任书,做到划片包干,责任到人。农村主要采取“七个一”模式(每户配备一桶两筐、自建一个垃圾收集坑,每组配备一名保洁员、一个垃圾收集仓,每村配备一辆垃圾收集车、自建一个垃圾集中收集房、一个集中垃圾填埋点),由各村、组以各自情况确定垃圾集中收集日,镇垃圾焚烧站、垃圾填埋场确定每周一、四为垃圾集中处理日,建立统一垃圾收集及村庄保洁、清运、处置体系。充分利用村妇联主任、自管小组长,公益岗位等人员,将人员进行统筹管理。在探索创新的基础上,及时总结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,研究制定了卫生保洁、分类收集、垃圾清运、责任追究、人员管理等制度。同时将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作为全镇一项重点工作来抓,明确各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,并确定每季度的最后一天为集中督促观摩日,由镇党委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各村支部书记、主任逐村进行督查观摩评比,督查观摩中发现一处垃圾未清理或清理不彻底,当场处罚村支部书记1000元用于公益事业,如连续发现三处以上的村支部书记进行全镇大会通报批评并诫勉3个月。结合“双评”机制(村监督员评、全体村民评),通过“红黑榜”推促群众自觉保护环境,实现农户垃圾自产自销,形成了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,确保了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成效。


报:省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;
送:市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推进领导小组组长、副组长、办公室主任、副主任、成员单位;
发:各县(区)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。